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業的天職。2023年,銀行業積極用好政策空間,為實體經濟關鍵領域與薄弱環節澆灌“金融活水”,不斷推動實體經濟運行持續向好,交出了一份成果豐碩的“實干答卷”。
截至目前,工商銀行、農業銀行、中國銀行、建設銀行、交通銀行、郵儲銀行6家國有大行已完成年報披露。國有大行積極履行責任擔當,持續推進信貸結構優化調整,加大支持實體經濟力度,在做好“五篇大文章”中發揮了“領頭雁”作用。
工商銀行在制造業、科創、綠色、普惠、鄉村振興及個人消費等領域的貸款增速,均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;農業銀行縣域貸款全年新增1.45萬億元,增量占全行貸款增量的50.8%;建設銀行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增速達52.1%;交通銀行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10.54%,圍繞國家重大戰略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精準發力……
年報顯示,6家國有大行2023年末的貸款總額較該年初均實現不同程度增長,信貸資源主要投放至綠色金融、普惠金融、先進制造業、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。
除了國有大行,股份制銀行、城商行和農商行等在2023年均強化了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,信貸總量實現了平穩較快增長。
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,截至2023年末,人民幣貸款余額237.6萬億元,同比增長10.6%,全年新增22.7萬億元,同比多增1.3萬億元。信貸結構持續優化,截至2023年末,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3.5%,“專精特新”、科技中小企業貸款增速分別是18.6%和21.9%。
還有一個數據的影響值得關注。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黨委書記、局長李云澤在全國兩會“部長通道”接受采訪時提到,目前,貸款利率已降至歷史低位,銀行凈息差也降到了二十年來最低水平。
隨著上市銀行年報的陸續披露,“增利不增收”的情況頻現,凈息差收窄被認為是影響2023年營業收入的重要因素。
凈息差是銀行凈利息收入和全部生息資產的比值。在近年來存款利率下降的背景下,凈息差降低的主要推動力來自貸款利率持續下降,凈息差的降低意味著企業融資成本降低,銀行凈利潤減少,成為銀行向實體經濟讓利的具體體現。
業內人士指出,從短期看,銀行凈息差降低會給經營帶來壓力;從長遠看,將倒逼銀行業練好內功,助力實體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,讓銀行業行穩致遠、基業長青。
降低存款準備金率、引導貸款市場報價利率(LPR)下行、推動金融機構減費讓利惠企利民……近年來,銀行系統堅持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,以“真金白銀”支持企業渡過難關、轉型升級。
金融與實體經濟共生共榮,未來如何進一步發力實體經濟?
做好科技金融、綠色金融、普惠金融、養老金融、數字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,也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。
中國銀行行長劉金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,積極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,助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,將加強對新質生產力的深入學習和研究,把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轉變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具體行動。
“科技創新、綠色轉型發展以及高新制造業等領域的貸款需求依然比較旺盛,建行將持續提升重點領域的信貸投放,不斷優化信貸結構。”建設銀行副行長王兵說。
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,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www.zhongchenzs.com.cn/showinfo-253-318871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